• 胡祖才:2025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提高至60%
    •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发布时间:2017-08-16
    •     加快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 支撑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胡祖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今年6月印发了《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以下简称《大纲》),围绕服务业创新发展,明确了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政策举措。这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为我国未来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性、纲领性指引,对于构建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互促共进、支撑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已进入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
          综合判断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内发展阶段性特征,加快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既符合客观规律也立足我国发展需求,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难题。
          从国际经验看,服务业占主导地位是各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重要特征。当前,世界服务业发展日新月异,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和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明显,服务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鲜明特征,服务业已经成为支撑发展的重要动力、价值创造的主要源泉和国际竞争的主战场。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0%,成为吸纳就业第一大部门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遵循发展规律、顺应发展大势,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服务业发展、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快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支撑、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路径。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关乎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这突出表现在,服务消费是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只有加快发展服务业,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研发、设计、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提升农业和制造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只有加快发展服务业,才能支撑制造强国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按照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形成中国服务与中国制造双轮驱动、一二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加快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具有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服务业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提质增效的重要机遇期。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向服务消费和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升级,将为服务业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将极大拓展服务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绿色化、人口老龄化等趋势,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全面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在新技术支撑下,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
          加快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亟须破解诸多矛盾和问题。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仍然偏低,明显低于上中等收入国家57%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差20多个百分点。服务业质量和效益不高,服务供给创新没能跟上需求升级步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服务业整体上处于国际分工中低端环节,服务贸易逆差规模较大。这有发展阶段的客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理念转变相对滞后,体制机制束缚较多,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不完善,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理念和思路,着力在深化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下功夫。
          二、以新理念新思路引领服务业创新发展
          面向未来,必须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系统谋划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大纲》坚持国际视野、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紧紧围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的发展要求,把服务业创新发展放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局下,进行系统谋划、精心设计。到2025年,将以提高供给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重点通过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现代高效的经济治理、深度融合的开放格局,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加快形成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
          牢牢把握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为基,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服务供给。二是坚持市场主导、质量至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服务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全面提高服务业质量和效率。三是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中国服务+中国制造”组合效应。四是坚持重点突破、特色发展,瞄准供需矛盾突出、带动力强的重点行业,集中力量破解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发展难题,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服务业,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五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制度体系和发展环境系统性优化,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在开放竞争中拓展空间、提升水平。
          科学规划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力争通过数年的努力,明显提高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实现服务业发展环境全面优化、有效供给持续扩大、质量效益显著改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预计到2025年,将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十年倍增”(2016—2025年),占GDP比重提高到60%,就业人口占全社会就业人口比重达到55%,服务业支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竞争力提升的功能显著增强。
          三、全面贯彻落实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举措
          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涉及工作重点、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的全方位调整,要全面落实《大纲》提出的创新引领、转型升级、促进融合、提升质量、彰显特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夯实基础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
          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放松管制和促进竞争是释放服务业发展潜能的治本之策。要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最大程度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一方面,突出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放宽市场准入,破除各类显性隐性准入障碍,打破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深化国有服务企业改革,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另一方面,强调创新监管、优化服务,推动监管方式由按行业归属监管向功能性监管转变、由具体事项的细则式监管向事先设置安全阀及红线的触发式监管转变、由分散多头监管向综合协同监管转变、由行政主导监管向依法多元监管转变。同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公平普惠政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社会信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基础性制度构建和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开放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要按照服务全局、积极有序的原则推进重点领域对外开放,优先放开对弥补发展短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的领域,优化外资准入管理,提高市场准入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在开放中提升服务供给质量和竞争力。同时,鼓励我国服务企业开拓全球市场,提升全球服务市场资源配置能力。
          注重以创新融合培育服务业发展新动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影响深远,世界服务业发展模式、分工格局、经贸规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顺应全球发展趋势、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快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一是支持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应用,完善创新机制和模式,推动技术工艺创新和深度广泛应用,鼓励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探索审慎监管和包容式监管方式,构建创新友好型发展环境。二是发挥信息化对拓展服务业广度与深度的巨大作用,推动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深度应用,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三是丰富服务业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对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实施文化价值提升行动,增强服务业软实力。同时,鼓励服务业与农业、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内部相互融合,破除不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障碍,创新分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强化服务业对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构建交叉渗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
          强化质量提升对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质量和效益不高是服务业发展的明显短板,必须加强服务质量、标准、品牌建设,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一是在质量管理方面,着眼于形成以质取胜、优胜劣汰、激励相容的良性发展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提升政府监管和执法水平,充分发挥消费者维权、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综合力量,构建责任清晰、多元参与、依法监管的服务质量治理和促进体系。二是在服务标准化方面,着眼于强化服务标准对服务质量提升的基础作用,开展服务标准化提升行动,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推行更高质量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标准化水平。三是在品牌培育方面,着眼于发挥品牌对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开展品牌价值提升行动,营造良好品牌发展环境,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发展一批能够展示中国服务形象的品牌。
          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加强分类引导。服务业门类繁多,特点各不相同,需要分类区别对待。在全面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同时,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业能效。信息、科创、金融、商务、人力资源、节能环保等生产服务,重在提高专业化水平、增强竞争力;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流通服务,重在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效率;教育培训、健康、体育、养老、文化等社会服务,重在打破制度障碍、扩大有效供给;家政、旅游休闲、房地产等居民服务,重在提升服务品质、改善服务体验。同时,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支持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加快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建设,提升区域服务经济中心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服务功能,全面优化服务经济功能分工和空间布局。